2018成都高一上期期末语文 成都20172018高一调研考试语文
求一道高一语文题目答案
高一语文阅读理解(一) 我曾经想过,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,那末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—部分耗蚀的了。年青人往往不知珍惜光阴,犹如拥资巨万的富家子,他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钱财,等到黄金垂尽便吝啬起来,而懊悔从前的浪费了。
答案:(1)jiū zhōu (2)yìn (3)sǔn (4)fù 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中的关于颜色描写的词语应如何理解? 提示:找出相关词语,理解对比的含义和作用。
高一语文必修3蜀道难课后习题答案 关于练习 一 朗读并背诵这首诗,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,这句话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? 设题意图: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,加深对诗意的理解。
高一语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: (1)答案:答C给3分 答A给2分 答D给1分 答B、E不给分(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,分析作品结构,概括作品主题。
答案: (1)这首元曲描绘了越王台上,鹧鸪哀婉啼叫,东风吹绿衰草,残阳中山花开放,青山峻冷依旧,满目乔木布满苍苔,头上明月柔和皎洁的图景。 (2)这首元曲的诗眼是伤心。上片起首句直接点明主旨,写登上越王台,引发伤心之情。
高一语文上期末试卷
1、屋瓦全震落了,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。 ③我看看花,花开得正好,大的花瓣,长的绿叶。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,我想,一个星期前,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,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。
2、C.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:发展自己的智力,必须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,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,紧密相连的。 D.站在青海与白海间的山脊上,一眼望去,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,青山绿水秀色可餐。不由得让人感慨这真是一片世外乐土。
3、A.阳城宽厚待人。他看到有人偷他家的树,为了不使那人难堪,自己躲开了;派去求米的家奴拿米换了酒喝,醉倒在半路上,阳城一点也没有责备他。
4、之一是枣子树;屋角,墙头,茅房边上,灶房门口,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。
5、高一语文期末综合测试试题 本大题4小题,每小题3分,共12分。
6、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一个考查,通过试题卷的检测,还能找出他们在学习上的一些遗漏的地方。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,欢迎阅读。
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题(带答案)
1、(1)邢夫人将房内人遣出,悄向凤姐儿道:“叫你来不为别的,有一件为难的事,老爷托我,我不得主意,先和你商议。老爷因看上了老太太的鸳鸯,要他在房里,叫我和老太太讨去。
2、C践阼,就是走上阼阶主位。古代庙寝堂前两阶,主阶在东,称阼阶。阼阶上为主位。 亦作践胙﹑践祚。就是即位、登基的意思。
3、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,很轻很轻,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,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。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,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,无论是谁回老家,总是奶奶送出屋门,院子,一直送到村口。
[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]高一语文上册必背古诗
1、高一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有:山居秋暝——王维 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翻译: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,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。
2、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如下: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,小儿拔秧大儿插。笠是兜鍪蓑是甲,雨从头上湿到胛。唤渠朝餐歇半霎,低头折腰只不秧根未牢莳未匝,照管鹅儿与雏鸭。
3、山居秋暝。王维。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登高。杜甫。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
1、C.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:发展自己的智力,必须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,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,紧密相连的。 D.站在青海与白海间的山脊上,一眼望去,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,青山绿水秀色可餐。不由得让人感慨这真是一片世外乐土。
2、A.阳城宽厚待人。他看到有人偷他家的树,为了不使那人难堪,自己躲开了;派去求米的家奴拿米换了酒喝,醉倒在半路上,阳城一点也没有责备他。
3、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,很轻很轻,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,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。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,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,无论是谁回老家,总是奶奶送出屋门,院子,一直送到村口。
4、书的卷前语上,我写下了“献给母亲在天之灵”的话,这本书,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。
5、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16题,共120分,共3页。考试时间为120分钟。考试结束后,只交答题卡。
6、第Ⅰ卷(阅读题,共58分) 古代诗文阅读(44分) (一)文言文阅读(22分) 阅读下面文言文,完成下面1~5题。(22分) 苏轼,字子瞻,眉州眉山人。生十年,父洵游学四方,母程氏亲授以书,闻古今成败,辄能语其要。